写作能力标准
前言
2010 年以来,国家相继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提出了教育发展目标,强调了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又颁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强调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这些文件将对中国的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有助于国家人才培养跨入一个崭新阶段。
在国家教育发展和日益开放的形势下,高等学校外语教育自然也会变得更为重要,也应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因此,高校如何有效提高大学生外语综合能力变得尤为突出,特别是表达能力的培养成为高校外语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而书面表达能力又是一项亟待提高的能力。未来的大学生不但要掌握运用英语获取信息的能力,还要掌握运用英语表达思想、参与国际交流的能力。这是国家创新发展对大学生英语能力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大学生在新形势下自身发展对学校提出的新要求。
新世纪以来,教育部一直非常重视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工作,于世纪初开展了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工作,组织制定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4,2007),设计了上百项教学改革项目,引领了改革方向,取得了显着成效。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教育部组织了《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简称《教学指南》)的制定工作,对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包括写作能力进行了全新定义,提出了基础目标、提高目标和发展目标的要求,以适应国家日益拓展的对外交流的需要。
中国人民大学一直以本科教学质量为学校重点工作之一。近年来在国家教育发展及教学改革的形势下,学校为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新需要制定了《本科人才培养改革路线图》(以下简称《路线图》),把本科人才培养的理念定位为“立德树人”,强调以德为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突出承担使命、探究知识、增强能力、奉献社会的培养要求。《路线图》明确了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厚重品质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能在各行各业发挥引领作用的“国民表率、社会栋梁”型杰出人才。
为培养本科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路线图》特别规定大学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为“提升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促进学生国际交流”。为了实现该培养目标,《路线图》提出制定《中国人民大学英语写作能力标准》(以下简称《写作标准》)(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Standards of Writing Proficiency in English,简称 RUC-SWPE)的要求,对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提出统一规定,为英语写作学习指出明确路径,从而使学生毕业时具备良好的英语写作交际能力,能够在国际交流中发挥应有作用。
一 基本性质
英语是当前国际交流的主要通用语言,英语写作是国际交流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随着我国更多地融入国际交流进程,培养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英语写作能力已成为学校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因而,学校培养学生掌握英语写作能力具有现实性与长远性,是学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学生个人发展而言,具备良好的英语写作能力一方面有利于个人全面提升,增强自信,提高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个人直接参与国际交流,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度,为国家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和个人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 基本理念
(一)注重提高综合写作能力。广义上讲,英语综合写作能力指学生收集素材、阅读分析、思考判断、整理归纳、资料编排、语言组织、线上书写、编辑成稿等能力。狭义上讲,该能力包括构思、谋篇、写作、润色、修饰等;还包括英语字、词、短语、句子等的正确运用和灵活搭配,标点符号的使用,引文的规范等能力;也包括听写结合、读写结合、说写结合、或听读说写多种技能相结合的写作能力。
(二)注重培养交际策略能力。交际策略能力指为加强交际效果或弥补交际不足而具有的应变能力,比如判断写作表达的形式是否可被交际对象接受或是否适合特定的语言交际环境,在不同的语境中可否使用得体的写作表达进行交流,非语言符号形式是否可以表达语言无法表达的内容,交际双方的年龄、性别、身份等因素对写作交流的影响等。
(三)注重培养文化意识。英语写作表达与交流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中国文化表达及英语国家文化理解与接纳,因而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中国文化和英语国家文化方面的知识、风俗、习惯、礼仪等,使学生具备必要的多元文化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有利于学生具备在一定语境下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也具备尊重英语国家文化的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四)注重评估综合写作能力。学生综合写作能力是否达到一定水平有赖于科学的测试体系来评估。基于《写作标准》而开发的《中国人民大学英语写作水平测试》(以下简称《写作测试》)(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Test of WritingProficiency in English,简称 RUC-TWPE)力图以科学的写作测试方法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行评估,以检测学生掌握《写作标准》所规定的写作水平,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同时也帮助学生更好地诊断自已的写作问题,发现写作方面的薄弱环节,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全面提高写作表达能力。
三 基本思路
《写作标准》参照了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对写作能力培养的三个目标规定,即基础目标、提高目标和发展目标,详细能力描述见附录一。同时也是在考虑了学校对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下而制定的。《写作标准》还力求以交际语言教学理论为指导,强调英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在社会生活中能够实际运用。因此,《写作标准》的内容设定和能力规定
应尽可能接近现实生活,以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写作标准》的能力等级和能力描述参考了国际上广为接受的《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for Languages:Learning, teaching, assessment)(以下简称《欧框》)的等级规定和能力描述,以期望实现《写作标准》与《欧框》的对接。《欧框》是欧洲议会于 2001 年通过的一套语言标准,为欧洲语言在学习、教学、测试等方面提供标准参照。它把语言使用者分为“三个层次”和“六个等级”。“三个层次”由低级到高级分别是:A 层次,即初级使用者层次(Basic
User),B 层次,即独立使用者层次(Independent User )和 C 层次,即熟练使用者层次(Proficient User)。“六个等级”由低到高分别是初级使用者层次的A1 和 A2 等级,独立使用者层次的 B1 和 B2 等级,熟练使用者层次的 C1 和C2 等级。《欧框》A1 至 C2 六项等级的《写作能力描述表》和《总体能力描述表》见附录二。
《欧框》写作能力描述从最低一级(A1)的“能写简短明信片、填写简单表格等”到最高一级(C2)的“能写清楚、连贯的文章,且文体风格适当,能写职业性和文学性评论”清楚地规定了各级能力的具体要求,这有利于各国在外语学习、教学与测试中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教学原则和测试标准等。如上所述,《写作标准》参照《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和《欧框》的能力等级制定了英语写作(一)、英语写作(二)和学术英语写作三个具体目标,提出具体能力要求和能力描述,作为学生本科期间应达到的写作目标,具体如下。
第一,根据学生问卷、访谈、入学英语水平测试等结果可知,学生在中学的英语学习中基本没有专项的写作训练,其写作水平处于起步阶段。为了打好写作基础,《写作标准》设计了“英语写作(一)”部分,要求学生掌握英语写作基本词汇、基本句型、常用文体写作(描写文、叙事文、信函等)、基本修辞、标点用法等。该部分是写作教学的第一阶段,是写作教学的基础阶段。
第二,在英语写作(一)教学完成后, 《写作标准》设计了英语写作(二)部分,作为英语写作的拓展,培养学生更高的写作能力。同时也把该部分写作作为写作标准中的重点要求,强调学生要完全掌握说明文和议论文的写作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进行国际交流作好准备。该部分是写作教学的第二阶段,是写作教学的提高阶段。
第三,在英语写作(一)和英语写作(二)教学完成后,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培养国际化高端人才的要求,《写作标准》设计了“学术英语写作”部分,培养学生掌握学术英语写作的基本技能和策略。学术写作主要包括学术论文基本信息、定义、写作步骤等,学术论文选题与论证,学术资源的筛选和使用,学术选题确定与框架构建,论文起始、发展与结论,学术引用规范,论文摘要与文献等。该部分是写作教学的第三阶段,是写作教学的发展阶段。英语写作(一)、英语写作(二)和学术英语写作三个部分构成了《写作标准》的主体框架,它与《教学指南》的要求和《欧框》的理论原则一致、等级理念相通、核心内容相关,但又体现了中国人民大学的教学要求和学生自身需求,其结构与关系可参见图 1.1。
图 1.1 显示,《写作标准》由英语写作(一)、英语写作(二)和学术英语写作三个部分组成,其需求和支撑来自国家要求、学校的教学要求和学生自身需求,而这三部分内容及学校要求和学生需求都源自《欧框》的支撑,几者之间是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的关系。三种写作目标首先是《教学指南》提出的大学生应达到的写作要求;其次是学校为提高学生英语输出能力的要求,同时也是能力实现的支撑;再次是学生在新的国际交流日盛的形势下自身对英语教学提出需求和希冀,这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对写作能力教学目标实现的客观支撑,而实现三种写作能力的理论框架支撑是国际认可的《欧框》标准。